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发布日期:2015-08-10 点击次数:4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热温凉四性,一直是中医应用中药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对其进行现代诠释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日前,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匡海学、杨炳友、王秋红等完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获得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研究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极具应用价值。

  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气)味的本质及四性(气)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中药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气)主要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药性(气)以寒(凉)、热(温)两个方面表达,并可以主要通过其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宏观的正常或寒热动物模型实验以及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等)予以评价归属。据此,研究人员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并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范。同时,创新性地将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与基于生物标记物的代谢组学等现代方法相结合,构建出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性、热性预测模型,可有效用于中药寒、凉、热、温四性的归属,充实和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平台。

  根据上述研究模式,课题组分别阐明了吴茱萸和麻黄的辛味和苦味的物质基础;证实吴茱萸的辛味与苦味均具有温性,而麻黄的辛味具有温性,苦味物质基础(新发现的、具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糖组分)具有凉(寒)性;证明吴茱萸性味的精细结构为苦温、辛温,麻黄性味的精细结构为辛温、苦凉(寒)。首次发现并证明洋金花不是传统的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味中药;阐明其辛味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具有温性,其苦味物质基础是对银屑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成分,具有凉(或寒)性;证实洋金花性味的精细结构为:辛温、苦凉(或寒)。基于经方“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吴茱萸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结果证明,在方剂中,吴茱萸辛味组分和苦味组分分别可代替吴茱萸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构建了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方法,并从麻黄和吴茱萸中发现了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供研发创新药物的多种性味拆分组分。其中,首次发现麻黄中的酸性多糖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种新多糖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

总经办

电话:027-81938981 传真:027-81938981

销售服务部

电话:027-83528236 83528058 传真:027-83528028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1619号

提示:你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升级后刷新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