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指导养生保健

发布日期:2015-08-13 点击次数:1143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中医药既是文化,更是科学”。近日,在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北京同仁堂股份集团、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协办的中国梦·健康家2015年度心系“家庭药箱进万家”全国推广活动暨中医药文化与家庭养生论坛上,专家表示,要用中医药文化指导全民“治未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养生保健之法,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平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特色就表现在其浓厚的中国文化味。在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中医学理论,从文化基因上看,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向前发展的巨大潜能,而且代表着当今科学拓展的方向。顺应天地、防重于治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人文哲学、道法自然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君臣佐使、五味调和是中医处方的艺术。

  中国保健学会科普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立研究员谈道,中医药文化由中医文化与中药文化组成。中医药文化提倡“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张立强调,未病先防重在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其中,“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学里极其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长寿的法宝。

  中国中医科学院于智敏教授表示,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有适宜与否之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领悟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是步入健康快乐美好生活的阶梯。

  “牢记养生四个秘诀”是于智敏给出的建议。一是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良好的意念、精神心理状态能提高人体正气。人体内正气充足,就不会受到病邪的侵袭,而其中的关键是“气出于脑”。二是胃以喜为补;生病起于过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适合人的口味、吃下去舒服的食物就是“胃喜”的食物,选择自己喜欢的是正确的饮食选择,有利于养生。但是,不是说喜欢的东西吃进去就补,更不鼓励患者喜欢吃什么就毫无顾忌,绝对禁忌之物即使胃喜,也应禁食。例如糖尿病患者不吃或少吃糖。三是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要骨正筋柔须“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健康的筋骨状态。无论什么运动,骨骼健壮,筋脉柔和,气血流畅是目的。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方法,不能将之扩大,否则都是片面的。四是不觅仙方觅睡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强调的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胃不和则卧不安,过饥、过饱都不行。

  于智敏开出了传统文化的三张养生妙方。澄心静澈方(佛家):以寡欲为四物,以食淡为二陈,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顺其自然方(道家):饥则食,食即药也;不饥则不食,不食即药也;渴则饮,饮即药也;不渴则不饮,不饮即药也。恶风知伤风,避风便是药;恶酒知伤酒,戒酒便是药。一团和气汤(儒家):“忍”字、“忘”字专治一切客风、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上二味和匀,不语唾送下,服后更饮醇酒五七杯,使熏然半酣尤佳。

总经办

电话:027-81938981 传真:027-81938981

销售服务部

电话:027-83528236 83528058 传真:027-83528028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1619号

提示:你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升级后刷新本页面!